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近年来“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课程内容应该如何改革?教学方法应该如何辅助?授课教师应该扮演何种角色?针对我校一线教师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的疑问,9月27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邀请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原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副政治委员郝晨声主持“午间教学沙龙”活动,与多位带着疑问来参加活动的教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在会议开始,郝政委表示非常珍惜这次和教师交流的机会,在课程思政相关研究的过程中,一直想了解一线教师的疑惑及遇到的问题,并了解相关教学开展的情况。
微电子学院的付冬娟老师结合自己的课程《微电子导论》提出了课程思政过程中的疑惑。付老师介绍,微电子课程中涉及到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讲述的过程中难免会将国内外技术进行对比,如何把握对比的尺度,对学生如何起到积极正向的引导作用,对于课程思政这样的内容是否能满足相应要求,在课程的考核体系中如何体现课程思政的效果等始终是困扰其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郝政委结合付老师的问题和自己的调研内容,谈到了他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他介绍说,课程思政应该是除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其他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同向同行、挖掘资源和协同效应三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仍应该由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承担,而其他专业课程,应该作为辅助手段,强调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从而形成协同效应,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经过热烈的讨论,物理学院余虹教授提出课程思政的原则正如合唱团,“思政课程是主唱,课程思政是合声”,得到了郝政委和各位参会教师的一致认可,最后大家一致总结,课程思政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把握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同向同行性,而后要强调课程思政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助作用,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此外,国际教育学院的孙佳老师还针对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育提出了疑问,参会教师通过讨论的方式帮助其找寻路径,设计教学方法,共同交流教学技术提升的问题。